破窗效应:一个被误传、误用、夸张了50年的安全理论

每个security professional都知道破窗效应(the broken window effect),说的是一扇窗户,如果破了一块不及时修补更换的话,很快就会被继续破坏,完全砸毁。

这个理论经常用于security training,寓意是细小的安全隐患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酿成大的安全事故。

然而,这个听起来很有道理,每个人都津津乐道的理论并不那么有道理,至少并没那么神奇。

本文尝试详细回顾破窗理论的由来始末,以及该理论在城市(纽约)治安领域实际应用中的误解和被夸大。

破窗理论一般认为是由两名美国社会科学家(James Q. Wilson;George L. Kelling)1982年提出的,他们在大西洋月刊发表了一篇长文中引用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1969年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G. Zimbardo做的一个实验。

*原文参见: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1982/03/broken-windows/304465/

Wilson和Kelling提出:

If a window in a building is broken and is left unrepaired, all the rest of the windows will soon be broken.

从这个现象进一步引申出了一个policing(社会治安)理论——如果警察增加日常街头巡逻,及时发现并制止轻微不法行为,将会间接减少恶性犯罪行为。

至此,这个理论只是一个纯学术理论。但几年后,这个理论在美国纽约火了,成了一个著名的神奇理论。

1993年,Rudy Ginlian当选纽约市长,针对当时的高犯罪率,这位新官决定放三把火,打击犯罪。

他高调采纳了破窗理论,建议纽约警察应该把工作重点从大案重案转向日常的街头巡逻,集中打击地铁逃票、公共场所吸食大麻、建筑物喷漆涂鸦等不法行为。

谁也没想到的是,纽约警察的这个做法收到了奇好的效果——通过对地铁逃票者的打击,居然抓到了很多恶性案件的罪犯(纽约地铁每天有超过25万人逃票)。在很短时间内,纽约的犯罪率和凶杀率均大幅降低。

1997年,Ginlian再次当选纽约市长,继续推行“破窗理论“。

2001年,Michael Bloomberg当选纽约市长,提出了一个更激进的治安政策——”stop and frisk“(盘查搜身),简单说就是建议警察在街头主动盘问可疑人员。

这个做法的理论逻辑是:既然按照破窗理论警方通过打击轻微违法行为达到了打击重大犯罪的目的,为什么不更进一步,让警察在街头主动盘查那些形迹可疑的人呢?这样做不是可以把犯罪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吗?

但早有学者质疑了破窗理论的应用与纽约犯罪率大幅下降之间的关系,有研究发现这种相关性不不是那么强。事实是纽约的整体犯罪率早在1993年Ginlian上任之前就已经开始大幅下降了。90年代初期美国各大城市犯罪率均比80年代显著降低,这个现象背后有更复杂的多种原因,并非破窗理论被运用的结果。

2013年,美国联邦法院裁定纽约警察对公民任意的盘查搜身(stop and frisk)做法违宪。同年,Bill DeBlasio当选纽约市长,终止了纽约警察的这种激进做法。

2014年7月,一名纽约警察与一名非洲裔美国人发生口角后对其锁喉(chokehold),造成后者死亡,引发了一场反对警察过度使用武力的抗议示威。

城市治安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命题,既不能任由街区混乱到无法收拾的地步再去干预,也不能任意“执法”。

破窗理论发明人后来曾呼吁媒体不要再过分吹捧这个不成熟的理论假说,但一个听起来那么神奇的理论一旦深入人心,就很难再被人们忘记了。

“It’s to the point now where I wonder if we should back away from the metaphor of broken windows. We didn’t know how powerful it was going to be. It simplified, it was easy to communicate, a lot of people got it as a result of the metaphor. It was attractive for a long time. But as you know, metaphors can wear out and become stale.”

其实,所谓的破窗效应理论只是一个假说,被夸大了。这个理论援引的1969年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Philip G. Zimbardo做的这个实验是这样的:

Zimbardo实验团队把两辆Oldsmobile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地方——纽约的the South Bronx;加州的Palo Alto.  

*背景:

•Bronx(布朗克斯)是纽约市五个行政区中最北面的一个,是全美著名的贫民区,犯罪率居全美前列。

•Palo Alto(帕罗奥图)是加州旧金山湾区的一个城市,毗邻斯坦福大学。

结果,停放在纽约的那辆汽车很快就遭到了路人的破坏。

但破坏者不是当地人数最多的拉丁裔年轻人,而是一家穿着体面的白人三口之家(a white, well-dressed family),爸妈带着儿子一起搞的破坏。

停放在加州的那辆车一个星期之内没人碰。Zimbardo只好把这辆车拉回了斯坦福大学校园,叫助手们对车辆进行破坏——用大锤子敲碎玻璃,站在车顶踩踏,把车门扯掉。

这个疯狂的行为引起了大学校园里很多人围观,一开始大家都好奇地看着几个年轻人对一辆汽车搞破坏,后来看着看着很多路人也加入破坏者的行列开始了一场狂欢和发泄。

这才是1969年那场心理学实验的全过程,目的不是说明一辆破车就会招来更多破坏,而是想要证明 Vandalism is a rebellion with a cause. 破坏行为都是有原因的一种反抗。

这场实验的结果很惊人,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研究。但1982年,两名社会科学家把这个实验结果浓缩成了——破窗效应(the broken window effect),并被纽约警察局奉为金科玉律。

一个城市犯罪率的下降又被媒体刻意渲染并神话了,这才造成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被误传、误用和夸张了五十多年。

但破窗效应仍然是一个有价值的假说,值得security professionals从更深层、更广阔的维度进行再研究,再思考。

Reference

•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1982/03/broken-windows/304465/

•https://www.npr.org/2016/11/01/500104506/broken-windows-policing-and-the-origins-of-stop-and-frisk-and-how-it-went-wrong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utlook/2019/12/27/how-year-old-study-was-misconstrued-create-destructive-broken-windows-policing/